干扰素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两大类主要药物。二者之间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口服抗病毒药物抑制HBV-DNA聚合酶,减少HBV DNA的复制;干扰素主要是诱导机体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
2、药物剂型和用法不同。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口服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口服的方法是每日一片;我国已批准的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隔日肌肉注射,长效干扰素每周注射一次。
3、用药对象不同。口服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合并肝癌,甚至肝衰竭患者;干扰素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是禁用的。
4、药物不良反应不同。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服用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部分患者会出现脱钙和肾损伤;此两个药物与恩替卡韦在育龄期女性孕期不适用;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有感冒样症状、脱发、血象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出现抑郁等,每个个体用药后的反应有所不同。
5、停药时间不同。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总疗程建议至少 4 年;干扰素的推荐疗程为1年。
建议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您的抗病毒方案进行治疗。(肝胆相照-肝胆病在线公共服务平台www.igandan.com)
孟庆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传染病防治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内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本文转载自“医者说医”,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