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右上腹部,在身体里面起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作用。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工业化学物中毒等。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炎。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HAV(甲肝病毒)、HBV(乙肝病毒)、HCV(丙肝病毒)、HDV(丁肝病毒)和HEV(戊肝病毒)。下面我们重点来了解戊型肝炎(戊肝)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戊型肝炎?
戊肝是一种由HEV引起的一种经肠道传播的自限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经由被污染的水传播的疾病,经常发生在只能有限获得或间断获得安全用水的地方。据估计,全球每年有两千万人感染戊肝。其中300多万人出现肝脏发炎,5.66万人死亡。由于戊肝存在隐性感染,且发病初期极易被误诊,所以临床所见戊肝病例只是冰山一角。
2.我国戊肝的现状
据国家卫计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5年,连续4年戊肝发病人数已超越甲肝,死亡人数也远超甲肝;仅2014年我国就有18个省、直辖市戊肝发病率超过甲肝。在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肝发病已居首位。
3.戊肝的流行特点
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传播:戊肝是一种介水疾病,主要通过被粪便污染的饮用水传播,在没洗的手接触水源或粪便直接混入饮用水时发生。戊肝主要在不讲卫生和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那些环境卫生条件差缺乏安全饮用水的地方,人们面临的传播和接触病毒的风险更大,易发生大规模水源暴发流行;经污染食物传播的食物型暴发,其规模一般较小;大流行时主要侵袭青壮年;孕妇、儿童病死率高;散发戊肝病例多见于中老年;粪口途径传播,存在垂直传播和输血传播较少发生接触传播。
4.戊肝的传播途径
①主要途径为粪口传播,这也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传染源为戊肝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污染的水源、食物;猪、牛、羊等动物宿主;② 输血传播少见;③ 母婴垂直传播少见;④ 接触传播少见,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此外,猪是主要的动物传染源,猪相关职业从业者戊肝感染率高。
5.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较急,伴有发热、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血清ALT、胆红素早期不同程度升高,4-8周后恢复正常;淤胆多见,黄疸型病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与甲肝相比黄疸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在孕妇和老年人中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而死亡。肝区叩击痛阳性,可有肝脾肿大;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大多数不会发展为慢性。虽然儿童经常感染该病,但他们一般只出现不带黄疸的非常轻微的疾病。
HEV感染也存在一些肝外表现,例如神经系统(格林巴利综合征、贝尔面瘫、神经性肌肉萎缩、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脑膜炎)、肾病(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液病(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胰腺炎、肌肉炎。
6.戊肝对特殊人群而言可能致命
戊肝比人们熟知的甲肝更可怕,某些特殊人群在感染戊肝后重症化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和慢乙肝、慢丙肝、脂肪肝、肝硬化等慢肝患者感染了戊肝,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孕妇而言可能致命,孕晚期孕妇中戊肝病死率可达10%~50%,而且戊肝病毒可通过孕妇传给胎儿,进而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已有慢性肝病的患者感染戊肝后更易发展为重型肝炎。此外,戊型肝炎病例中老年人居多,同时因老年人自身抵抗力较弱,且常常伴有各种基础疾病,所以老年人感染HEV后容易转为重症肝炎。
7.治疗
戊型肝炎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和方法,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临床类型、合并症、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多采用对症支持疗法,一般都能痊愈。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①休息: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②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需通过静脉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
8.预防
由于目前治疗戊肝没有任何特效药,所以预防是应对戊肝最好的武器!常在外用餐者、育龄妇女、慢性肝病等人群应及时接种戊肝疫苗。基于戊型肝炎对一些特殊人群的危害性更大,目前戊型肝炎疫苗主要应用于16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包括育龄妇女、HBsAg携带者、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疫区旅行者、食品从业人员等。通过使用安全的水洗手可以减少获得和传播感染的风险;通过保持食物清洁,可以保护自己:在处理食物前洗手,准备食物的设备应充分清洁,生熟分开,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物是肉和禽类。
本文首发于《肝博士》,作者:河南省人民医院 公共卫生中心(感染科)曾艳丽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