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肝功能反复异常,可能得了“自免肝”?

2020-04-28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 肝胆相照 A+ A-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大多数人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五种病毒性肝炎已经不再陌生了。但是,肝脏健康的“隐匿杀手”并非只有病毒性肝病,还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同样需要引起关注。

自身免疫性肝炎都有哪些特点?也有传染性么?可以预防么?

 

自免肝”不是传染病 是自身免疫系统“出了错”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也就是常说的“自免肝”,是因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病。其临床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血清转氨酶升高、高免疫球蛋白G和/或γ-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组织学特征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界面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炎不具有传染性

 

“自免肝”症状不典型 容易被忽视

“自免肝”发病隐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被忽视。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相似,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嗜睡、无力、恶心、全身不适等。体检时可发现肝大、脾大、腹水等体征,偶见周围性水肿,如四肢水肿。但也有约30%的患者诊断时已存在肝硬化表现,少数患者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引起的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

“自免肝”常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银屑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自免肝”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及时治疗是关键

“自免肝”的发病人群以女性为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5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多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病的男女比例高达1:9,大部分患者起病于40-60岁。

“自免肝”的发病原因不明确,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是可以通过科学治疗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措施控制疾病的进程,多数“自免肝”患者治疗效果都是较为理想的,而未经治疗的患者可缓慢进展为肝硬化,或发展为急性、亚急性、暴发性肝病,最终可能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

 

医生提醒

肝功能反复异常应当警惕“自免肝”

临床上,很多“自免肝”的患者只是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肝功能异常,连续几年反复出现却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进行干预,也有部分患者在没有明确诊断和医生的指导下,就长期服用保健品和中药,延误诊治时机,导致病情迁延发展成肝硬化、肝衰竭

因此,如果出现了反复肝功能异常,并伴有嗜睡、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又找不到酒精、药物、病毒等常见发病因素,或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应考虑是否患上了“自免肝”,需及时就诊检查和进行治疗。


本文转自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默认文件15880414353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