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世界到治愈梦想 ——浅谈核苷(酸)类药物的应用

2018-12-10 汪明明 肝胆相照 汪明明 肝胆相照 A+ A-

引言

一早收到远方学生的微信留言:“老师,在吗?”

我发了个笑脸表示我在线。

“老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

“说”我回答道。

我的这位学生提出了需要帮助的问题:一位43岁的男性慢性乙肝患者,e抗原阴性。10年前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治疗1年后血清HBV DNA低于103copies/ml的可检测水平,肝功无异常。3年前当地县医院医生因担心耐药给加上了阿德福韦联合治疗,半年前复查,HBV DNA变成了2.6×103copies/ml,遂停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改用替诺福韦治疗。但1月前复查,HBV DNA仍为4.2×103copies/ml,乙肝病毒耐药位点检测提示,病毒rtA181TN236T变异。

“老师,下一步怎么办?”

我略作思考回答说:“换用恩替卡韦吧,加大剂量,每天1mg。”

学生问:“常规剂量是每天0.5mg,您说剂量翻倍,每天用2片?”

“是的,但用进口的恩替卡韦博路定,博路定有1mg一片的,一片即可。”我回答说。

“好的,谢谢老师!”

这是真实世界里的一个真实事例。自1998年首个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问世以来,20年间核苷类药物的研发有了长足发展,临床应用已极为普遍。但由于早先对核苷类药物的认识不足、用药不规范、药物单一,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临床问题。重新审视核苷类药物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对乙肝抗病毒的认识,规范治疗,是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特别是肝病科医生面临的任务。




一、核苷类药物的抗病毒作用

1998年拉米夫定的研发成功并上市是肝病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重大突破,随后几年间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的依次上市,更是为乙肝的治疗带来巨大的希望。核苷类药抗病毒作用是肯定的,以各大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为例,来自恩替卡韦(博路定)Ⅲ期临床研究表明,664例慢乙肝初治患者在接受96周的治疗后,有617例患者(93%HBV DNA降至不可测水平(<300 copies/mL[1]。恩替卡韦(博路定)也是我国首个被批准用于<12岁儿童乙肝患者的核苷类药物。国外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的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恩替卡韦(博路定)治疗2岁至<18岁初治患48周和96时分别有49%64%的患者HBV DNA降至50IU/ml以下,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4%37%。同时安全性良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无影响[2]

有关替诺福韦(韦瑞德)的两项随机双盲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102103研究)提示,250HBeAg阴性患者和176HBeAg阳性初治患者接受替诺福韦(韦瑞德)治疗,其病毒学应答率(HBVDNA<400copies/mL),48周时HBeAg阴性患者为96%HBeAg阳性患者为76%192周时HBeAg阴性患者84%HBeAg阳性患者为68%[3]

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机制是通过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来阻断病毒的复制,因药物与病毒聚合酶的核苷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故可竞争性地与病毒聚合酶结合,从而降低酶活性,终止病毒DNA链的延长[4]

二、核苷类药物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核苷类药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耐药、副作用和停药后复发。

乙肝病毒对核苷类药物耐药是绝对的,不耐药是相对的,耐药的原因是病毒在外界的压力下形成的基因变异。耐药率最高的是拉米夫定,次之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耐药率最低。有些药物因耐药位点相同,可出现交叉耐药。恩替卡韦与其他核苷类药物不同的是,病毒必须同时出现3个以上的变异位点方可耐药,故有“高屏障低耐药”一说[5]

核苷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肾功能损害、钙磷代谢障碍和乳酸性酸中毒等。目前关注的焦点是肾损害和钙磷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骨质减少,其主要发生在长期服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的患者[6-7]。因在前期研发中发现恩替卡韦(博路定)有对小鼠致癌性的阳性结果,故在恩替卡韦(博路定)上市之初,曾有“是否会增加人体肿瘤发生”的担忧,但最近公布的历时十年覆盖全球12,522患者的REALM研究表明,恩替卡韦(博路定)不增加肿瘤的发生,也不增加神经肌肉和骨骼等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其安全性优于其他抗病毒药物[8]。在早先针对拉米法定耐药的AI463056随机双盲研究中,提示每日1mg的恩替卡韦(博路定)也是安全的[9]

停药后复发是所有核苷类药物的共性问题。核苷类药物并不能作用于共价闭式环状DNAccc DNA。cccDNA是HBV一个独特的复合中间体,其在肝细胞核内能够持续产生稳定的子代而不受细胞分裂的影响。这种现象贯穿于慢性乙肝的整个过程中,甚至当患者的血清HBV DNA消失后仍存在。HBV能否彻底消灭取决于cccDNA在治疗中的自然耗竭,这就是乙肝抗病毒长期性和艰巨性原因之所在,也是停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10]。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e抗原阳性患者总疗程应在4年以上,当出现e抗原/e抗体转换后仍需巩固治疗3年以上方可停药;e抗原阴性患者,疗程不确定,指南推荐应在表面抗原消失后,至少再巩固治疗1.5年以上方可停药;肝硬化患者应终身抗病毒治疗[4]

三、核苷类药物的选择建议

乙肝抗病毒疗效优良与否,和药物的选择有关。在选择药物时,我们应把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放在第一位,以指南为指导,在核苷类药物中尽可能选择强效低耐药的一线药物,即: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在药物的安全性方面,应重点关注副作用和致畸性。当患者有肾功能不全或潜在危险因素时、或当患者有钙磷代谢障碍或老年时,应选择无肾毒性、对钙磷代谢无影响的恩替卡韦;当患者有生育要求或已经妊娠时应选择妊娠B级药替诺福韦;当患者出现耐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

随着一些原研药保护期的结束,我国仿制药的研发进入一个新阶段。为了保证仿制药的质量,国家于2012年就开始启动了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工作,一致性评价是指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11]。一致性评价为仿制药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了监督和保证,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确实存在差距。原研药的某些生产工艺仍受到专利保护,不可侵犯,仿制药在原辅料质量和质控管理等方面也都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生物等效性并不等同于临床等效性[12]所以,具体到是选择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在药物的选择中医生应起主导作用,当患者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时,可考虑选择进口的原研药;如果患者经济条件一般、而要选择仿制药时,则至少应考虑药物是否通过“一致性评价”。


后记


两个月后,我的那位远方学生通过微信告诉我,前述的那位患者60天后复查血清HBV DNA已低于103copies/ml的可检测水平。事实证明,我们最后的挽救治疗方案是正确的,我们为患者的治疗进步感到欣慰。我告诉学生,让患者继续按每天1mg恩替卡韦(博路定)的剂量治疗,3个月后再用超高敏法检测一下HBV DNA,如果超高敏法仍未检测到病毒,那是更大的进步。学生爽快地回答说:“好嘞,老师!”

乙肝抗病毒的道路漫长曲折,愿我们的乙肝患者能历久弥坚,从规范化治疗中一步步走向治愈的梦想。


 参考文献 

[1]Colonno RJ, et al. J Hepatol. 2006; 44 (suppl 2) S182: Abstract 490.

[2]Jonas,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ntecavir Versus Placebo in Children With Hepatitis B Envelop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Hepatology, 2016, 63(2):377-387.

[3]何雅倩,孙剑,侯金林.抗乙肝病毒新药替诺福韦.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 , 19:385-387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2):1941-1960

[5]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委员会.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2009年更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43(9):809-813

[6]付宽 孙凤霞 李晓玲,等.阿德福韦酯在治疗肝病中的肾脏-骨骼损害作用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6 , 8 (3) :30-33

[7]江宇泳,蔡皓东.替诺福韦的肾脏-骨骼毒性及其防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4163):163-167

[8]http://www.igandan.com/web/news/toNewsDeatil?uuid=e3de5474d77445368a7b89eff2515937

[9]https://baike.baidu.com/item/博路定/10764026

[10]王美容刘学恩庄辉.HBV cccDNA检测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5) :395-400

[11]https://baike.baidu.com/item/仿制药一致性评价/20316012

[12]李新刚,赵志刚.从临床角度谈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区别.药品评价,20131012):8-13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180321110055.jpg

汪明明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3级),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2000年开始担任主任医师职务,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理论扎实,经验丰厚。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传染病和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其危重型疾病的抢救。


RF Code:BAR-DG-0080-181206-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