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的治疗现状及新药研发进展 | 一文汇总

2021-07-22 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 A+ A-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慢性乙型肝炎(CHB)即指的是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HBV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据估计,目前我国CHB患者有2000万-3000万例。 

本文汇总了当前已上市的抗HBV主要治疗药物,以及正在研发中的新药相关资讯,具体如下所述。

 

一、已上市的两大类抗HBV治疗药物

 

当前针对CHB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主要是以干扰素(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具体获批上市药物如下表所示。 

微信图片_20210722100140.jpg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建议初治患者应首选强效低耐药NAs(ETV、TDF、TAF)治疗。不建议ADV和LAM用于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正在应用非首选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换用强效低耐药药物,以进一步降低耐药风险。 

·应用ADV者,建议换用ETV、TDF或TAF; 

·应用LAM或LDT者,建议换用TDF、TAF或ETV; 

·曾有LAM或LDT耐药者,换用TDF或TAF; 

·曾有ADV耐药者,换用ETV、TDF或TAF; 

·联合ADV和LAM/LDT治疗者,换用TDF或TAF。 

此外,我国已批准PegIFN-α和IFN-α用于治疗CHB,前者仅需1周注射1次。由于IFN的治疗较复杂,《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0)》建议对患者进行专科治疗和管理。

 

二、在研抗HBV新药的作用机制和研究阶段

 

由于已上市的两大类治疗药物均存在一定局限性(NAs需要长期治疗,血清学清除率低,停药后复发率高;PegIFN-α需注射给药、不良反应较多、耐受性较差,适应人群范围不广,除优势人群外其有效率较低),因此需要研发更多新型药物。 

在研抗HBV新药目前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抗病毒药物、免疫制剂和其他正在研究中的药物。 

(一)直接抗病毒药物 

直接抗病毒药物主要靶向病毒并干扰HBV复制过程,目前在研新药包括NAs、沉默RNA(siRNAs)、病毒进入抑制剂、核衣壳抑制剂、HBsAg抑制剂、反义分子和基因编辑类药物。 

1.jpg

2.jpg

3.jpg

(二)免疫制剂 

免疫制剂主要靶向人体免疫系统以攻击HBV病毒,目前在研新药包括治疗性疫苗、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化合物、单克隆抗体、检查点抑制剂以及其他免疫制剂类药物。 

1.jpg

2.jpg

(三)其他正在研究中的抗HBV药物 

除上述两大类在研新药,下表还罗列了其他正在研究中的抗HBV药物,其中大部分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研究结果尚未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APG-1387(已进入临床Ⅱ期研究)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的用于抗HBV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抑制剂,其机制研究显示APG-1387可清除不同小鼠模型的慢性HBV感染,并具有独特的凋亡诱导和免疫调节机制。

3.jpg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医脉通肝脏科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01201040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