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6
医脉通肝脏科
肝胆相照
医脉通肝脏科
肝胆相照
A+
A-
肝硬化作为各种类型肝病进展到终末期的一个必经阶段,其凝血功能的变化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出血和血栓形成并存是临床诊疗中常遇到的难点问题。
2019年7月,美国胃肠病协会(AGA)发布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及其治疗手段」的临床实践建议。目的是通过评估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改变的现有数据,为现有的凝血级联反应监测的使用提供指导,并帮助医生在肝硬化患者中适当使用抗凝和促凝剂。这些实践建议来自肝硬化凝血功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物,并得到了所有作者的一致同意。
小编整理了其中的12条重点建议,以餮读者。
建议1:血栓形成的整体测试,如旋转式血栓弹力测试仪(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凝血酶生成试验等,最终可能在评估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中发挥作用,但目前缺乏证据证实其有效性。
建议2:通常来说,对于肝合成功能障碍导致凝血异常的患者,在低风险的治疗性穿刺、胸腔穿刺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前,不应常规纠正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障碍(术前的预防措施通常需要依据手术风险而定)。
建议3:应谨慎使用血液制品,因为这些血液制品可能会增加门静脉压力,并可能导致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病毒等感染传播、同种免疫作用和/或输血反应。
建议4:对于活动性出血或高危手术,以下输血阈值可改善晚期肝病患者凝血块的形成:红细胞压积≥25%,血小板计数>50 000,纤维蛋白原>120 mg/dL。
建议5: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可很好地替代血小板输注,但需要一定时间时间(约10天)才能提高血小板水平。
建议6:大量的新鲜冷冻血浆输注则需要达到任意的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标准,使对凝血酶生成的影响最小化,而对门静脉压力的不良影响显著限制了其效用。
建议7:四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剂包含促凝因子和抗凝因子,可提供「低容量」治疗(low-volume therapeutic),以平衡患者紊乱的凝血系统。然而,其剂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INR的,而对于肝硬化患者,INR标准尚存疑问。
建议8:对于持续性粘膜渗出出血或穿刺伤口出血的患者,可考虑抗纤溶治疗。6-氨基己酸(EACA)和氨甲环酸可抑制血栓溶解。尽管这两种物质会使已存在的血栓恶化,但都不会使高凝状态产生。
建议9:去氨加压素的主要止血机制释放vWF。而由于vWF通常会在肝硬化患者体内增加,故对肝硬化患者使用去氨加压素缺乏可靠的循证基础,但其可能对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用。
建议10:对于有症状的深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推荐全身注射肝素。但是,由于肝硬化相关的抗凝血酶缺陷症(肝素辅助因子),抗Ⅹa因子活性检测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的监测仍存在未解决的问题。
建议11:偶发性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取决于其对移植手术复杂性、出血和跌倒风险会产生多大影响。
建议12:Ⅹa因子、凝血酶抑制剂等直接作用抗凝剂(direct-acting anticoagulants)对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相对安全有效,但对晚肝病患者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肝胆相照-肝胆病在线公共服务平www.igandan.com)
本文转载自“ 医脉通肝脏科”,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