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4
丁瑞 王博阳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建园地
肝胆相照
A+
A-
“全国肝胆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的第一所医院,也是由蒙、汉、回、满、鄂伦春、达斡尔等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医院建立于1947年,与内蒙古自治区“同龄”,是全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全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的中心。
回望七十年栉风沐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每一步发展,都饱含着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凝聚着内蒙古医院几代人呕心沥血、求索奋斗的奉献与付出,寄托着成千上万患者与群众的期待与厚望。如今,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品牌效益日益显著。
以医疗水平为核心,持续加强质量安全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眼中,患者的安全保障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始终是他们奋斗的目标。患者安全的保障要依靠严密的管理制度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为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通过开展非计划再手术管理,推进“危急值”管理,跟踪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落实,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为提高手术安全水平,每月开展针对术前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等内容的常态化检查,有效保障了手术患者安全。感染控制科每月对临床、医技科室手卫生设施的配备情况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一切为了患者安全,再小的细节也不放过,这是内蒙古人民医院对全区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
规范诊疗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为加强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内蒙古人民医院采取分管院长与临床科主任约谈、路径管理员培训、重点科室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临床路径推广工作合力开展。至今为止,医院共计开展路径专项培训71次,启用路径的科室31个,路径个数230个,涉及病种1162种。
为了进一步促进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控制药占比,医院与临床各科室签订了《药事管理责任状》。医院药占比从原来的49.81%,降至目前的30%以下,下降19.81%,基本实现了合理用药。医院还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报告和处理,组织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培训讲座,对全院临床科室的运行病历进行抽检,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自觉性。
此外,医院还从建筑环境、医疗设备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医院水平。新门诊综合大楼,A、B、C座住院楼群的建设,肿瘤中心和心脏中心等改造工程的完成,使如今的内蒙古人民医院焕然一新。在“科技兴医兴院”战略的指引下,医院现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德国罗氏全自动生化免疫检测流水线、美国GEPET—CT、美国GE3.0T和GE1.5T核磁共振等百万元以上先进设备300多台件。优质完善的基础设施、国际水平的技术设备为内蒙古人民医院提高诊治水平和开展医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推进技术发展创新
近年来,钟南山、沈祖尧、付小兵、孙颖浩等11位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落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这些国内医学领军人物和专家团队的引进,使医院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快速提升。
在学科建设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拥有2个国家级临床医学重点建设学科、1个全国卫生系统医学工程重点学科、1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16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以及2个自治区蒙医、中医重点专科,成为全区国家级、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最多的三级甲等医院。
在学科发展平台的搭建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高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血液净化规范化管理和控制基地、临床医学工程研究基地等13个国家级基地的入驻,全国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内蒙古协作救治中心等11个中心和培训基地的相继建立,以及内蒙古自治区16个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使医院得以在全区乃至全国更多的学科平台上崭露头角。
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包头医学院的临床医学院,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16名,教授、副教授41名,理论课授课教师305名。现有高级职称878人、知名专家189人、博士学位 269人、硕士学位70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自治区杰出人才奖3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6人、自治区草原英才36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13个、自治区“321”人才36人。
以就医体验为焦点,全面优化就诊流程
医院创新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患者“挂号难”的问题。首先,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不断完善医院门户网站功能,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为患者开通了预约挂号、专家介绍和服务咨询等便利的功能。此外,医院不断优化自助服务系统功能,在门诊1、2楼配备自助综合机,患者自助建卡、充值、挂号、缴费、预约、查询;在3、4、5楼配备自助挂号机,已建卡的患者可自助完成挂号、充值、缴费等。各科门诊还配备了壁挂式自助挂号机,使得患者挂号就诊更便捷。
急诊效率的最大化和绿色通道的畅通是目前很多医院面临的难题,内蒙古人民医院根据急诊医学科特点,将急诊设置于门诊一楼南侧,分抢救区(红区)、留观区(绿区)、诊疗处置区(黄区),救护车直接停放在抢救室门口,接诊医护人员能第一时间接诊患者,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医院根据急诊需求,在急诊量大的季节,配备急诊加强班,及时救治重患。此外,医院积极加强急诊与临床科室间的衔接,缩短患者在急诊留观时间,让每位患者尽早得到系统、全面的救治。
以人文关怀为特色,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推进优质护理,优化患者服务是深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的必经之路。医院通过健全三级管理体系,使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覆盖率达到100%。近年来,医院护理队伍不断壮大,现有病房护士1368人,病房床护比为1:0.47,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的比例为96.9%。急诊科固定护理人员占在岗护理人员的100%,重症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2.0,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1.6。除护理人员的数量优势以外,医院还明确责任制度,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由一位护士全面负责并提供整体性、连续性护理,负责全部护理活动的计划、实施与评价。为做到“人人管床”,医院还推行床旁责任制,加强对患者的整体护理。因护理工作成效显著,护理部邢彩霞主任荣获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为内蒙古自治区护理第一人。
以患者权益为追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为了从制度层面确保患者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监督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医院修订《质量管理与考核方案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以“十五项”核心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制订并印发了6部新的规章制度,试点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完成了新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调研和数据统计等工作,准备全院推行。这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将不断细化医院管理,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同时,医院也十分重视医患纠纷的防范工作。将医疗纠纷案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科室,并针对性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其改进,逐步提高医务人员防范医患纠纷和应对医患纠纷的能力,并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及时协调处理门诊投诉和争议不大的投诉案例。认真做好住院患者(或亲属)的投诉接待、登记工作,按照“医疗纠纷投诉、处理流程图”要求的步骤和时间,积极协调处理所涉科室的纠纷案例。准确把握患方投诉诉求的中心内容,切入重点,利用多种协调、处理纠纷的技巧和方法应对医患纠纷,做到及时、快捷化解医患纠纷。
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带动区域医疗发展
从2011年到2017年,医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原则,与区内170多家医院结为医联体(医院联盟)。医院每年定期安排专家赴联盟医院及医联体成员单位坐诊、教学查房、开展学术讲痤及病例讨论,组织医疗队赴联盟医院及医联体单位开展大型义诊,捐赠药品和物资。医院每年免费接收联盟医院选派的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指定专人承担“一对一”指导和临床技能培训。医院不定期召开国家级、自治区级学术会议,对联盟成员实行免会务费、食宿费的优惠政策。同时,医院多次承担自治区“扶贫攻坚”任务,已将上千万的扶贫脱困资金投入到基层,医务人员的足迹遍布了自治区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周年华诞,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七十岁生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医院全体同志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引领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定能够砥砺奋进,再铸辉煌!(肝胆相照-肝胆病在线公共服务平台www.igandan.com)
本文转载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建园地”,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