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胎蛋白看原发性肝癌

2018-11-20 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 A+ A-

001.png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英文名alpha fetoprotein。它的全称是甲种胎儿球蛋白,英文缩写AFP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它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细胞以及胃肠道上皮细胞产生,但主要还是来自胚胎肝细胞。

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所以我们说,胎儿一旦出生后便不再继续产生这种蛋白质了。在正常情况下,除了孕妇和新生儿外,人体内部不应该有这种胎儿蛋白。

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等。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都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它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而高浓度的甲胎蛋白,则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

目前在临床上,甲胎蛋白主要被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002.png



原发性肝癌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有人就要问了,怎么好端端的有的人就会得原发性肝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要的几种原因。

第一,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了。在多种病因中,当前在我国HBV感染是最重要的,肝癌病人中多数HBsAg都是阳性的

第二,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可引起慢性肝炎,可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并且,慢性HCV感染在10-30年后可有5%-10%发展至肝癌

第三,真菌毒素。最重要的是由黄曲霉素(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家中那些舍不得扔掉的长了霉的花生,那可是黄曲霉素的欢乐场)产生的黄曲霉素B,污染食物如花生和稻谷,贮存在热带地区者尤易发生。黄曲霉毒素可能主要作为HBV感染的协同致癌原

第四,酒精。常同时有HBV感染和肝硬化酒精或其肝病并不引起癌变,可能只是一个协同因素。酒精抑制免疫反应可能促使癌变。

第五,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死亡病人30%-40%有肝细胞癌,90%肝细胞癌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不论肝硬化的病因为何,其都被看作是肝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003.png

004.png

(肝胆相照-肝胆病在线公共服务平台www.igandan.com)

本文转载自“ 首都新肝论坛,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程勇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二医院.jpg

微信图片_20180412111131.jpg